上周國內油脂價格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棕櫚油盤面價格在周一收于跌停,豆油價格也一度出現較大的下滑。相對而言,國內菜油的表現卻較為堅挺,整體仍保持震蕩上行的走勢,這主要是由于國內菜油的供需與豆棕之間存在很大的區別。
國內食用油主要以豆油和菜油為主,四季度隨著氣溫的下降,棕櫚油的食用消費會出現較大的下滑。國內棕櫚油價格的走勢主要受東南亞棕櫚油政策的變化影響,而豆油和菜油價格則以國內供需狀況來決定。國內盤面交易的菜油和豆油,均來自進口油料壓榨生成或是直接進口相關油脂。但菜油與豆油最大的不同在于,國內進口菜籽和菜油90%以上依賴于加拿大的出口,而國內進口大豆除了美國以外,還可以選擇巴西和阿根廷。四季度國內進口大豆供給量銳減,但是只要堅持到明年3月,巴西新豆的上市就可以迅速恢復供給,國內豆油將再度進入增庫存的周期。而國內在加拿大菜籽、菜油進口減少的情況下,并沒有太多的替代可以選擇,這意味著短期內國內菜籽、菜油進口難以得到恢復,菜籽低庫存的狀況將長期持續。棕櫚油價格出現大幅下滑,對豆油帶來的沖擊遠大于菜油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進入冬季以來,國內對油脂的消費需求有所增長,而進口大豆和進口菜籽的供應卻有所不及,國內菜籽庫存開始不斷下滑。根據天下糧倉的統計數據,截至11月22日當周,國內沿海進口菜籽總庫存下降至7.8萬噸,較上周的11.3萬噸減少3.5萬噸,降幅30.97%,較去年同期的39.6萬噸下降80.3%。國內菜籽庫存的大幅減少,主要原因仍是進口量的大幅下滑。海關數據顯 示,2019年10月我國進口油菜籽達到13.09萬噸,環比增加22.89%,同比則大幅減少61.4%。2019年1月至10月,我國共進口油菜籽248.05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37.5%。其中我國從加拿大共進口菜籽218.85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41.52%。雖然我國從澳大利亞增加了菜籽進口量以彌補加拿大進口的短缺,但是澳洲可供應量較加拿大相比仍過于懸殊,1月至10月的進口量僅達到10.27萬噸。在中加關系恢復正常之前,國內菜籽供應將面臨長期的不足,菜油價格也將因此繼續保持堅挺。
除了國內進口量的減少之外,國際菜籽產量也在今年出現了大幅下滑。今年由于天氣、病蟲害、貿易關系等各方面的影響,全球幾個主要菜籽生產國的產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根據市場各權威機構的報告,2018/2019年度加拿大的油菜籽產量為2034.3萬噸,比上一年度減少了近100萬噸;歐盟油菜籽產量為1705萬噸,比上一年度的產量1995萬噸減少了15%;澳大利亞菜籽產量為218萬噸,比上一年度的389萬噸減少了43.96%。
根據德國漢堡行業刊物《油世界》的報道,2019/2020年度全球油菜籽產量預計只有6180萬噸,比上年度至少減少280萬噸,油菜籽產量的進一步下滑主要是因為歐盟和澳大利亞的減產。全球油菜籽產量的下滑,將推動油菜籽價格在明年出現較大的上浮。
對國內市場而言,無論是明年全球的菜籽產量下滑,還是中加關系持續緊張下的供給縮緊,都會繼續給當前的菜油價格較強的支撐。在明年整體油脂大概率上漲的背景下,菜油價格也將繼續保持在高位震蕩,短期內雖然難以走出新的趨勢,但是國際菜籽價格或棕櫚油價格的走高都會拉動國內菜油價格的新一輪攀升。